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电话:020-89003180

邮箱:spx@zhku.edu.cn

邮编:510225

地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24号

新闻动态

  • 首页>>正文

  • “植物源保健食品及原料中化学风险物质检测和消减技术研究及标准化”成果评价会议顺利召开

    2024年07月15日 20:22 | 来源: | 查看: 
     

        2024年7月12日,由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和佛山大学联合完成的“植物源保健食品及原料中化学风险物质检测和消减技术研究及标准化”成果评价会在广州成功召开。本次成果评价会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成果评价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教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李宁研究员,江苏大学董英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郭顺堂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霍军生研究员,暨南大学白卫滨教授7位专家组成,其中孙宝国院士担任主任委员、孟素荷名誉理事长担任副主任委员,会议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主持。成果完成人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刘凤松、陆智、李亚杰、李亚贤,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卫东、曾晓房、董浩、赵晓娟、钱敏、李湘銮,上海理工大学夏永军,佛山大学王敬敬等,以及组织单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罗江钊参与了成果评价会。

        会上,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质量技术法规总监刘凤松致欢迎辞,项目主要完成单位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质量与技术法规高级经理陆智对项目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该成果针对植物源保健食品及原料目前存在的内外源及加工伴生化学风险物质检测技术薄弱、主要化学风险物质消减技术缺乏、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共性问题,基于“内源自生-外源产生-加工伴生”全过程攻关,构建了植物源保健食品及原料中内外源和加工伴生化学风险物质数据库,建立了22种生物碱等内源性风险物质,14种真菌毒素等外源性风险物质和丙烯酰胺、5-羟甲基糠醛、生物胺等加工伴生风险物质的高效灵敏检测技术,提升了我国植物源保健食品及原料中化学风险物质的发现和侦测能力;建立了基于微生物降解、酶处理、姜黄素介导光动力等手段的风险物质消减控制技术,保障了植物源保健食品原料和终端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制定了植物源保健食品中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14种真菌毒素含量的高通量快速测定、5-羟甲基糠醛含量的测定,以及5-羟甲基糠醛污染预防控制技术规范等团体标准/技术规范,为植物源保健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测及风险物质控制提供规范依据,为监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该项目建立了检测技术8项,风险物质控制及消减技术4项,制定团体标准3项控制,技术规范1项,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1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培养研究生和专业技术人才30余名。项目核心技术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专家委员会认真听取了项目成果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植物源保健食品及原料中真菌毒素、生物胺等化学风险物质的改性QuEChERS-LC-MS/MS检测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联系方式

    电话:020-89003180      020-89002096

    邮箱:spx@zhku.edu.cn

    邮编:510225

    地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24号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11 All Rights Reserved